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2 05:52:15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

【课前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那么怎样让孩子们感受“文散而意凝”是本文处理的关键,而且身处内地的孩子很少有见过美丽的草原,因此我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赏读兴趣,于是播放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看图想象,而后行成互动。再通过我找一些美丽的草原图片以课件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直观鲜明的印象,这样,通过“画中感,读中悟”,最终让孩子们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和欢乐!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一

一. 歌曲导入:

1.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歌曲,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那么你们想了解,游览草原吗?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草原的早晨》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习字词:

1. 草原上牧民啊都非常的好客,热烈欢迎咱们去他们的大草原上做客呢!可是,他们有一个条件:凡是过了生字关的游客才允许他去大草原游玩呢,你们想试试吗?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习: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学生放声读课文)

3. 把你最喜欢的段读给大家听!

4.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好,接下来,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学习第一段:

1. 大家读了这么多,老师也想把第一段读一读!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啪!啪!”此时音乐戛然而止

2. 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上,小草长出来了,草原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是绿色,这真是——铺满新绿的草原!

3. 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了响亮的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4. 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5. 指导朗读第一段。

学习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此时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2.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自读,指名读

3.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那么,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羊多)

4. 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跨上,追赶)

5. 指导朗读第二段。(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

学习第三段:

1. 同桌互读(读好了给他在书上课题处画一个五角星,读的不正确你来当个小老师教教他)

2. 羊儿成群地散布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3. 好客的牧羊人邀请咱们欣赏他们的歌声呢!(放音乐)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4. 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5.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美丽的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2. 春姑娘就要走了,她还要走进农村,走进城市,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做纪念呢?

3. 老师帮大家出个主意,每人画一幅画,名字就叫做“草原的早晨”!好吗?好,下课!

【课中反思】:

通过第一次平行课的公开教学,发现了一些这节课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好多地方处理的华而不实,学生没有真正的领悟到草原的美与牧民的勤劳。但在几个词语的细节处理上有显的碎而乱。由于用的不是本班的孩子,但师生间的互动与配合是我不曾想过的默契。因此,在课下又通过全组老师的研究与探讨备出了第二次的详案。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二

一. 歌曲导入:

1. 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很喜欢唱歌,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段美妙的歌曲。《天堂》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对了,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原的早晨非常的美,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草原,看看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复习字词:

1. 好了,我们要出发了,把我们的生字朋友也带上吧!你们看,他们来了!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习: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师范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儿?

3. 生回答。师小结:是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欢快蹦跳的羊儿,快乐的牧民,动听的歌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位,细细学习!

学习第一段

1. 下面自己来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哪句话,哪个词你读懂的?)

2. 理解“醒”,人睡一觉醒来了会伸个懒腰,可草原是怎么醒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才草地上还是静悄悄的,现在太阳升起来了,草地也亮起来了。

3. 指名读。生评价,怎么个好法?

4. 全班齐读。“人多力量大,让我们把这美丽的草原唤醒吧!”

学习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醒来了,那么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生答草原醒来的样子。先说近处,再说远处。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指名读第二段。这段话有几句?先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涌”字你想到了什么?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谁也不让谁!所以用了“涌出”

指名读本句。带着羊儿欢快的感情读。

4. 羊儿欢快地去吃草了 ……此处隐藏13589个字……学生写字时间的不足,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2

苏教版第二册《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一共有两句话“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等词句,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这一段是,我借助音乐边演示投影片边深情地讲述:“天快亮了,无边的草原静悄悄的。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勤劳的牧民们赶着羊儿开始放牧了,草原顿时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仿佛也感受到了辽阔草原的蓬勃生机。接着,我又让学生们看图练读,读好象声词“啪!啪!”,讨论理解“打破”,“黎明”,“宁静”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草原的“宁静”。虽然同学们的感情朗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可我总感到还不够。于是,我让大家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又是什么声音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

“喔!喔!喔”响亮的公鸡啼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小鸟的歌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笛!笛!笛”汽车的喇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丁铃铃!丁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刷!刷!”清晰的扫地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阵大雨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

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重要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把学的东西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一个个例子互为补充,丰富了常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理解。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3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欢乐。

在教这一课时,我首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在朗读的时后,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这节课我把读书和观察画面结合起来,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4

语文课上,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思路,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一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曹悦,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曹悦站起来,拿起书,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曹悦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曹悦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曹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于润泽,你说说看。”于润泽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刘悒杉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且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更加开阔。在交流中他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对课文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历了这一次后,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5

今天听徐建花老师执教了一年级的《草原》这一课,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到了六年前——自己带一年级时候的情景:听着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朗读,看他们虽不精彩但却极力投入的上课,看他们为了老师一句简单的表扬一本正经努力地读书……不禁有些感慨——这些,是现在高年级课堂所缺少的一种生动和真实!

一年级的孩子,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他们是率真而勇敢的,答错了也不会怕听课的老师笑话,但同时,我们也从这堂课上可以想见徐老师平时是怎样让这些孩子如沐春风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是怎样努力地构建这民主和谐的课堂的。每一次表扬、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都是孩子举手勇气的,是他们自信心的基石,因此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低年级的课堂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是重难点,今天,徐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突破:图文结合,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恰当而巧妙。

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上课前,老师选择的歌曲、图片在不经意间就把学生带到了那辽阔的打草原上,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在教学时,徐老师更是通过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再次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知是深刻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的。

低年级学课文要不要板书设计?如果要,怎样的板书才是合理的?怎样的板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觉得教师在板书时不仅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是写字的“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所以我觉得板书的设计更要少而精,要用足够短的时间写,却派到足够大的用场。如:理清条理、指导复述课文,背诵课文时候,关键的一个字、一个词等。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